考研政治高频考点精华浓缩(十四)
齐 伯
(接上篇)
113.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
(1)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:①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,希望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,没有采纳后决心以革命的方法推翻清朝的统治。②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,立誓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国,创立联合政府”。
(2)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:①1903年张炳麟发表《驳康有为论革命书》,反对保皇,强调建立民主共和国;②邹容《革命军》号召建立“中华共和国”;③陈天华《警世钟》、《猛回头》号召推翻清政府这个“洋人的朝廷”。
(3)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组织工作:重要的革命团体有华兴会、科学补习所、光复会、岳王会等。
(4)中国同盟会及其纲领:1905年孙中山、黄兴、宋教仁等人在日本成立,以《民报》为机关报,是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的全国性政党,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纲领是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,创立民国,平均地权”,也就是三民主义。
114.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
1905年11月孙中山在《民报》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,即民族主义、民权主义、民生主义,后被称为三民主义。
(1)民族主义:包括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”。一是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,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;二是追求独立,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。但是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,放走了中国人民的最大敌人。
(2)民权主义:内容是“创立民国”,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,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。但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,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。
(3)民生主义:是指“平均地权”,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,但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,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,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,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。
115.革命与改良的辩论
1905年至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《民报》《新民丛报》为阵地,展开了一场大论战。主要围绕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,要不要推翻帝制,实行共和,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三个方面展开。
通过论战,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,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,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。但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。
116.辛亥革命
1911年10月10日,武昌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起义的第一枪,三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。随后各地纷纷响应,清王朝迅速瓦解。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,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。
在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中,资产阶级革命派既表现出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,又暴露出了软弱性和妥协态度,当反动势力反扑时,不敢发动群众保卫已经夺得的政权,致使政权落到了立宪派或旧官僚、旧军官手里。意味着,革命是很快发展了,但它的基础并不牢固,在它的内部和外部都潜伏着深刻的危机。
117.中华民国的建立
1912年1月1日,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,成立中民国临时政府,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,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,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。
(未完待续)